案由: 關于加強科技創新,深化大院大所合作的建議 |
|
提案號 |
091 |
提案者 |
張雨文 |
主辦 : 科技局 |
|
內容: “十四五”時期是吳中區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關鍵時期,也是吳中區經濟社會發展處于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隨著長三角一體化、自貿區等國家戰略的推進,滬蘇同城化、市域統籌協調發展等區域合作不斷深入,吳中區也將迎來發展“新窗口”。但是機遇與挑戰并存,目前區域競爭日趨激烈,科技創新也并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于是大院大所擁有科研水平和創新能力越來越突顯。如何深層次開展與大院大所合作,進一步夯實創新的基礎,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成為了吳中區搶抓融合發展機遇,加快創新要素集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點?,F建議如下: 一、科技引領,多方共建 以吳中區“3+3+3”產業為重點,對標國內外高標準、高水平的優勢學科和關鍵核心技術,充分利用好自己的區位優勢和人文底蘊,積極引進“大院大所”聯合共建新型研發機構。新型研發機構可以由政府、學校、高企相關領導共同參與管理。最終實現學院負責研發,企業負責生產運營,政府負責統籌協調的良性運行模式。圍繞前沿引領技術和“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需求,構建信用契約、責任擔當、利益共贏等協同機制。持續激發創新主體活力,營造大膽創新、勇于創新、包容創新的良好氛圍。 二、頂層設計,互惠互贏 在共建新型研發機構的基礎上,搭建合作服務平臺,進一步強化政策體系和保障機制的頂層設計,研究制定吳中區新型研發機構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強化考核監督,在運營建設、人才引進、成果轉化、技術攻關、產學研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政策扶持。比如:區級的科研項目,優先給參與新型機構建設單位承擔,并每年給對研發機構發展工作中作出重大貢獻的單位或者個人給予表彰獎勵等。通過構建平臺體系,實施高水平科技攻堅,推進高效能成果轉化,不斷完善優化創新鏈條,全面提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唯有不斷創新發展,才能應對時代的挑戰。深化大院大所合作,能夠進一步集聚優質創新資源,不斷加快成果轉化步伐,助推創新驅動發展,實現研發、人才、產業、資本的有機融合,也能為吳中區打造一標桿、三高地奠定堅實的基礎! |
|
尊敬的張雨文委員: 您好! 您提出的“關于加強科技創新,深化大院大所合作的建議”收悉。感謝您對吳中區科技創新和大院大所合作的關心?,F答復如下: 近年來,吳中區堅定不移實施產業強區、創新引領發展戰略,大力推進新型研發機構建設,著力提升科技創新策源功能。結合您的建議,我局將以《吳中區環太湖科創圈建設行動計劃(2022~2025)》發布為契機,引進一批大院大所,共同開展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創新,打造更多匹配主導產業的高層次、高能級專業化科創載體,推動產業創新集群高質量發展。 一、聚焦主導產業,高水平開展大院大所精準合作 圍繞吳中區“3+3+3”現代產業體系,聚焦機器人與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及大健康主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精準對接國內外頂尖高等院校和頂尖人才團隊,深化與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著名高校院所合作,加快推進蘇州清華創新中心、浙江大學?蘇州智能裝備聯合研究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科創載體落地運營,建設更多匹配主導產業的高層次、高能級專業化科創載體。 二、聚焦融合創新,高質量推進產業創新集群發展 圍繞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發展要求,全面推進院校合作類科創載體與行業龍頭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協同建設目標一致、內生動力強、創新效率高的創新聯合體,共同開展關鍵技術攻關,破解制約產業發展的“卡脖子”關鍵共性技術問題,合作搭建創新創業孵化平臺和產業化基地,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發展。全力推進吳中機器人產業園、追覓科技(蘇州)有限公司與清華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開展深度合作,全力打造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生物醫藥及大健康特色產業創新集群。 三、聚焦科技貢獻,高標準制定科創載體考評體系 圍繞研發人員、領軍人才、頂尖團隊、研發投入、高新技術企業引育、研發平臺建設等科技關鍵指標,在引進院校合作類科創載體落地時細化、量化共建協議,并嚴格對照項目合同開展階段性考核,根據考核結果分期支持。對落地建成的院校合作類科創載體,建立健全科創載體綜合績效考評體系,定期對科創載體的創新績效進行分類評價,激勵科創載體持續開展人才團隊引育、技術研發投入、科研成果轉移轉化、載體平臺服務能力提升等工作,切實發揮院校合作類科創載體在推動基礎創新、集成創新、融合創新等方面的作用,加快實現科技成果與現代產業深度融合,有效促進全區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 蘇州市吳中區科學技術局 2022年5月30日
|
主辦單位:蘇州市吳中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網站支持
備案:蘇ICP備10060399號 網站標識碼:3205060031
公安部備案號:32050602010344